农业进步银行脆弱性及矫治对策研究

点击数:790 | 发布时间:2025-09-11 | 来源:www.abgcym.com

    金融脆弱性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杰出学者海曼?明斯基提出来的,其主要含义为:金融业固有些高负债经营特点使金融业易遭到监管的疏漏、道德风险、经济周期波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致使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企业破产、物价飞涨或通货紧缩、失业等性状。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形成和维护现金流,假如现金流不可以得到维护,金融体系就不稳定,就会致使金融危机。农业进步银行作为国内金融体系的要紧组成部分,虽然遭到国家有关政策的保护,但经过十多年来的运行,特别是自己先天划转的不好的资产占比较大,财政性补贴资金的紧急缺位,加之在指导思想上侧重强调了实行政策,忽略了经营机制建设,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存在薄弱环节。现在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软资产与硬负债的矛盾、不好的贷款占比较大、资本金紧急不足、经营环境较差与内控建设与风险文化建设紧急滞后等脆弱性问题相当突出。

    1、农发行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软资产与硬负债矛盾很突出

    先从农发行负债角度进行剖析。根据《中国农业进步银行章程》,农发行在资金来源上有以下几种途径:资本金、业务范围内的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境外集资等。从现在运行的近况看,资本金紧急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基本没;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量小而且都是暂时的,不可以用;境外集资为零;只有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是现在农发行唯一可行的资金来源途径。至2005年末,全国农发行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大约尚有5600亿元左右,全年共发行金融债券为2001.7亿元;2006年向中央银行再贷款3870亿元,发行金融债券集资2000亿元,2007年发行金融债券集资2501亿元,二者占各项负债总额的比率高达90%以上。

    农发行不好的贷款占比过大

    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在支持保护农业、促进农商品流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方面发挥出了应有些积极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背上沉重的不好的贷款包袱。据统计,2004年末,农发行按对外口径披露的不好的贷款余额达1143.2亿元,占比为15.9%。
    2006年末,不好的贷款677亿元,占比8%,虽然降低的幅度较大,但还远高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假如按银监部门统计口径,即把农发行政策性挂账贷款纳入不好的贷款范畴,农发行不好的贷款占比将高达25%以上。这部分贷款全部失去流动性,不可以参与正常的周转用。这样巨大的不好的贷款包袱,早已超越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警戒线标准,表现出的金融脆弱性和银行风险已经不言而喻。

    内控机制和风险文化建设滞后

    内部控制存在缺点、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是致使道德风险频现和金融脆弱性的要紧原因。就现在农发行而言,在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内部控制的组织构造不完善。总行董事会到今天未成立,内部控制活动主要由经营层主导;农发行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自上而下还没打造一个设计严密、运作有效、信息对称和内部控制政策决策、规范建设、组织推行、评价和监督于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二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规范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职能部门再监督力度不够。四是银行内部部门之间、职位之间缺少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五是封控体系不完善。现在,农发行风险辨别、评价、预警和监测系统自上而下均未打造,道德风险隐患非常大。六是内控信息管理软件建设滞后,封控的信息管理平台尚未打造。这类问题对农发行的安全运营带来紧急威胁。

    2、农发行脆弱性矫治对策

    笔者觉得,结合脆弱性的产生根源,矫治应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

    疏通农发行资金来源途径,抓紧解决负债结构不合理问题

    1.中央银行应维持适度的再贷款规模,以满足农发行支农资金需要。因为农发行回收资金贷款业务是政策性非常强的业务,客观上需要保证资金提供,尤其是考虑到产量增加、价格上升、回收贷款主体增加等原因,回收资金需要呈刚性增长态势,农发行回收资金提供重压增大。而发债本钱过高,农发行又很难承受。中央银行再贷款应以2006年末的38%亿元为基数,允许农发行周转用,随借随还。回收资金需要增加的部分,中央银行应给予临时再贷款支持。同时,中央银行还应适合调低农发行的存款筹备金比率。

    2.对发债集资给予打折政策以解决集资本钱过高问题。对于农发行新增部分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性贷款业务的资金需要,可借助市场发行债券方法解决。但鉴于其“准政策性业务”性质,达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标准或封控标准,决定了贷款本身的较高风险和较低的收益水平。若依赖农发行金融债券等市场筹资方法解决,中央财政需要给予肯定的利差补贴,或允许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利率实行肯定的浮动,扩大利差空间,促进利差可以弥补本钱及部分经营风险。

    3.适合扩大农发行的资金来源途径,打造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为了预防农村资金的很多外流而致使“抽水机效应”,国家应当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在县域内设有分支机构的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首要条件下,需要将它在经营业务所在社区吸收存款的肯定比率用于本社区,并优先用于政策性信贷需要。通过返还机制由农发行确保再投入到农村用,解决农村资金越流越少的问题。

    4.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代理拨付。《中国农业进步银行章程》明确规定农发行资金来源中含有财政支农资金,应尽快疏通这一途径。建议国家将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提供的低息援助贷款等资金,由农发行统一代理和划拨。并将现行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等,作为国家对农业支持的专项资金,由农发行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变免费投入为有偿用,提升资金用效率。

    采取有效手段,切实解决农发行粮棉财务挂账贷款问题,进而优化信贷水平,减少不好的贷款比率

    现在,农发行很多的粮棉财务挂账贷款紧急制约着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已成为农发行存活和进步的要紧桎梏。近几年,虽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颁布了将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统一剥离到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但这种剥离的本质只是将企业承担的贷款债务转移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承担银行债务,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利息补贴,但对于挂账贷款本金的消化处置仍然是权益之计。就是说,虽然对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6月31日期间发生的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明确了10年内予以消化政策,但鉴于地方财力的局限性,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对这部分贷款进行消化。而对于1998年6月1日将来又发生新的政策性挂账占用贷款现在还没拟定消化期限。假如这部分挂账贷款本金不消化处置,农发行的不好的贷款也就很难盘活。大家觉得,对农发行现在的粮棉政策性财务挂账贷款的处置,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策略是采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处置方法,直接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另一种策略可借鉴信贷资产证券化处置技术,将政策性挂账贷款中的优质资产组成资产池,通过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和相应信推广托管理机构,将政策性挂账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面向社会发行,所筹备资金全用于农发行支持“三农”或归还中央银行再贷款,进而把这块不可以流动的资产活化为可预测的现金流。如此,既盘活了存量不好的资产,又增强了农发行的支农资金实力。

    对内加大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健全农发行经营机制,练好抵御风险的“内功”

    1.尽快打造和健全农发行法人治理机制。构建一个进步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完善、营运管理规范、操作方法先进、具备可持续进步能力的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需要第一打造起健全的法人治理机制。借鉴海外经验,结合国内实质,应抓紧成立中国农业进步银行董事会,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水利部、林业局、扶贫办、开发办等部门参加,按期召开会议,决定重大事情。农发行作为经营部门,由总行行长具体负责落实和推行董事会的决策。

    2.打造科学的授权授信分责规范。农发行虽然实行垂直的管理体制,在省、市、县都设立了相应的派出机构,但还没实行比较科学、有效分级负责的授权授信规范。只有打造完善这类规范,才能强化统一法人管理,强化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职位授权机制,明确各级职位的职责与权限,使授权与赋予责任、被授权与承担责任相统一。被授权者在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严禁越权拓展业务活动。

    3.构筑“三道防线”严格落实信贷封控责任制。“三道防线”即:一是贷款发放实行审贷离别,职位之间相互制约,前后台之间相互制约。二是实行信贷风险等级管理。对贷款企业确定风险等级,分类进行管理,从风险类别、风险要点、风险过程和风险限额环节进行全方位控制。三是要全方位落实风险管理职位责任制。以审批人为责任主体,明确贷款调查人、审察人、审批人、管理人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大小,做到哪个审批、哪个负责,目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坚决杜绝越职权放款、逆程序放款和超范围放款等现象发生。

    4.强化稽核审计部门的再监督用途,搞好内控机制建设的监督和贷后评价。打造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内审委员会下设内审部,内审部为内审委员会工作机构。依据需要,可在全国按经济地区设置若干个内部审计直属办事机构,摆脱与地方分支行的隶属关系,降低地方干涉,以独立拓展工作。各内审办事机构根据有效性、审慎性、全方位性、准时性和正确性等内部控制原则,对各业务单位和部门进行持续的内部控制检查,剖析内部控制的情况,并按科学的考核标准对内部控制的整体建设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